点击上方,关注“人格与社会
不知从何时起,“星二代”、“富二代”和“拼爹时代”这样的“代”名词日渐流行,而寒门贵子、白手起家等这样的字眼似乎已经渐渐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中了,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大数据调查显示,现代企业中的高收入领导者绝大多数是出身富足优越的家庭或接受过良好教育,精英式的培养和源源不断的资源造就了他们得天独厚的优势,这种优势不断的进行代际传递,就是通常所说的“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的阶层固化现象的原因之一。而在社会心理学家的眼中,除了资源和地位,高阶层所用的一些心理或行为特征也是阶层固化的重要因素,人们对自我的看法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社会阶层与自我看法的研究发现,人们总是积极的看待自己,高阶层,更突出了他们的自恋或高自尊。尤其最近在《社会与人格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社会阶层的固化与高阶层的过度自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这里的“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指的是人们对自己有一些的不准确和过于乐观的看法,而且这些想法超出了在现实中的实际表现。在此之前也有一些研究和理论涉及到了高阶层与过度自信的关系。文化错配理论(culturalmismatch theory)认为社会阶层背景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来源,人们理解什么是一个好或适合的人在世界上,因此富足的社会环境让高阶级形成了独立自我,他们相信,“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而处处受限的低阶层则形成了互依自我,即所有人在一个共同体中相互依赖。同时高阶层的人,受到中产阶级规范的指导,教导和鼓励个人投射信心,即便他们缺乏准确的知识,也就是“过度自信”。而低阶层,崇尚“适度自信”,重视权威,需要清楚定位自身在社会阶层中的位置。在社会阶级动机研究中,揭示了社会阶层决定了人们对社会地位的渴望,成为高阶层就意味着拥有更多的好处。进一步,通过暗示性的行为表现,过度自信的人就更容易得到大众认可,从而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在理论基础上,研究者提出四个关于社会阶层与过度自信的假设:假设二:更强烈的社会地位的欲望是过度自信的原因之一。假设三:与低阶层相比,高阶层的人会更加过度自信,而这又会使得别人眼中高阶层的人更有能力。假设四:在观察者看来,过度自信的高阶层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研究一分析了信用评分公司对申请借贷的小企业主进行信用评估所得到的数据。评估过程中,在一个游戏环节完成后,要求被试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将自我评估等级与实际的等级进行比较计算,得到被试过度自信的水平。使用主观的阶梯量表(让被试选择自己在社会阶层中所处的位置)和客观的教育收入指标来测量被试的社会阶层。结果显示,高阶层比低阶层更容易过度自信。研究二中,进一步考察了高阶层过度自信的原因和机制。对过度自信的测量是要求被试完成一项认知能力测试,之后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估。研究者在此之前收集了他们的人格特质、乐观主义、社会支配方向和社会阶层的数据,更重要的是测量了被试对社会地位的渴望程度。结果表明,对社会地位的渴望起中介作用:由于对社会地位的渴望更强烈,高阶层的人表现的更加自信。研究三是一个“非诊断性测验”,基本实验操作重复研究二。但是鉴于上述研究二中低阶层可能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认知偏差从而影响实验结果,因此在测量过度自信时改用一个不涉及智力的趣味小游戏。在预试验中,高阶层的人在这一游戏中并没有表现出相对于低阶层的成绩优势。完成游戏后,仍然是要求被试评估自己的表现。结果显示,在减弱了认同威胁与高阶层没有客观优势的情况下,社会阶层与过度自信之间的关系依旧存在。研究四则进一步验证了高阶层的过度自信会给他们带来社会优势。研究程序包括三部分:首先重复研究二的人格差异与基本信息的收集与测量;其次是一个“模拟工作面试”,要求被试作为岗位的申请人,针对一个指定的商业问题进行演讲并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由4名独立观察者,从能力、温暖、道德三个维度进行打分,来决定是否录取申请人;最后,研究者招募了两个独立的程序员,对申请人的吸引力进行评分。实验结果发现,相对较高阶层的人更自信,也被视为更有能力,更有可能被独立观察者所录用。
通过以上四个研究,研究者用多种方法测量了社会阶层和过度自信,强有力的证据显示,社会阶层与过度自信呈正相关,而且高阶层的过度自信可以提供获得社会优势的途径。
过度自信所创造的假象,一方面高阶层的“能力营销”轻松获得认可,从而获得机会变得更加优秀,反之,低阶层的“适度自信”似乎并不吃香而屡屡失利。也导致了在维护社会优势这场无声的硝烟战争中,低阶层群体愈发困顿。另一方面,过度自信的高阶层认为自己比其他人都好,做出决策时更多的选择与自己看法一致的观点,往往也造成了更多的“组织灾难”。但这并不意味着过度自信是一种绝对虚假力量,也不能说明过度自信只是高阶层的“专属品”。进一步思考,如果低阶层拥有更多自信会如何呢?甚至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弘扬谦虚礼让美德的中华文化下过度自信的结果又是什么样呢?这些都需要研究者未来仔细斟酌的问题。参考文献:
Belmi, P., Neale,M. A., Reiff, D., & Ulfe, R. (2019). The social advantage of miscalibratedindividu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class and overconfidence and itsimplications for class-based inequa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相关内容阅读:
怎样摆脱贫困的枷锁:心理贫困的概念、表现及其干预
教育分流是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改革方向?——来自社会阶层再生产的思考
拨开迷雾看“平等”
城乡居民再分配偏好差异及原因
原创内容 | 转载需授权
欢迎长按下图关注“人格与社会”
(公众号:personpsy)
更多资讯尽在“人格与社会”:
www.personpsy.org
(郭永玉教授官方网站)